全国服务热线0886-06537281

联系我们
CONTACT

手机:13765442811
电话:0886-06537281
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352号
邮箱:admin@youweb.com

科普知识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普知识

半岛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增活力 聚合力 提效力

发布时间:2023-08-31 15:28:14点击量:

  盛夏时节,记者来到利川市忠路镇拱桥村,只见蜿蜒的公路两旁,成片的景观苗林绿意盎然。

  近年来,拱桥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,挖掘乡村多元价值,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,把乡村资源优势、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、产业优势,探索致富新路径,全力打造集颜值与内涵于一体的美丽乡村。

  拱桥村四面环山,地势平坦开阔,气候适宜,是培育苗木和药材的最佳环境。20世纪80年代,国家全面放开水杉种子管控后,村里家家户户都开始种植水杉,做起了苗木生意。

  “我种植苗木的时间比较晚,从2009年才开始,主要收入来源是出售水杉种球和小苗,一亩地能挣3000元。”拱桥村村干部周礼忠介绍,“以前都是把苗木挖出来,用皮卡车拖出去卖。”

  苗木产业主要依靠出售苗木种球和小苗,然而,苗木产业管护周期长,每年3月至8月需要播种、施肥、锄草,冬季是起苗期,管护耗时耗力,农户自行种管虽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,却很难形成规模与品牌。

  近年来,拱桥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,在水杉苗木产业的带动辐射下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创新打造“一村多品牌”,深挖农产品精加工产业链,大力发展庭院经济、盆景经济,为苗木产业发展增添活力,助力产业提档升级。

  “改变过去成批卖小苗的思路,将1至2年期的苗木挖出来制成盆景,根据盆景的不同造型定价销售。”村党总支书记袁阳旭说,结合该村地理、气候等资源优势,以规模化、品类化种植为切入口,鼓励村民种植水杉、红枫、紫薇、柳杉等景观苗木,助力苗木产业走上规模化、产业化、精细化道路,从“简而多”迈向“小而精”。

  “一根2年苗木的售价还不到1元,制成盆景后,售价在10元至30元不等。盆景经济实实在在改变了过去按产量销售的被动局面,现在自家一亩地的收入已经超过1万元。”周礼忠说,以多品类种植,扩宽苗木的销售周期,经济效益也就越高。

  庭院经济模式为拱桥村的苗木产业蝶变注入活力,苗木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。目前,该村已发展苗木专业合作社17家,发展苗木基地4000余亩。

  如今,拱桥村的村道两旁,翠绿的水杉、娇艳的红枫、挺拔的紫薇仿佛一个天然的景观园,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战场。

  拱桥村林地面积1.6万余亩,全村17个小组5400余人,地少人多是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。

  “2018年,黄连售价开始上涨,从80元一公斤涨到了400元一公斤,但自己家里就5亩地,产量有限,供不应求。”拱桥村全家坝组组长全克水说,眼看着黄连市场前景逐渐好转,产量却上不来,他的心里着实焦急。

  “过去,村民们都是把黄连挖出来背下山,在家里加工好后,再出售给收购点。黄连生长周期长,要5年才能成熟,家里那几亩地的产量太少了。”全家坝村民邓学文说。

  如何破解农户种管收效益低的困局?拱桥村打出“产业拓展+土地流转”组合拳。

  拱桥村采用“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升级“1+3+6”产业拓展模式,招贤引智、筑巢引凤,积极引导产业大户、销售能手建立市场主体;坚持激励引导、激发动能,通过整治撂荒地,盘活闲置土地,鼓励村民参与土地流转,调动村民参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;打造产供销一体产业链,明确产业效益归属,发挥村集体经济“造血”功能,实现资源、资产、资金相融相促,让集体经济“活血”见效。

  “在市场主体的带动下,让土地活起来,让产业壮起来。”袁阳旭表示,“1+3+6”产业拓展模式即10%归属村集体经济、30%归属合作社、60%归属农户,引导村民在市场主体的带领下,流转土地参与种植;在产业链的带动下,到合作社务工,既解决了农户种管收效益低的问题,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,多渠道助农增收。

  2018年,邓学文、全克水等人带头成立了药材专业合作社,流转土地300余亩,发展以黄连为主的药材产业。在种植大户的带领下,该村已成立药材专业合作社4家,发展黄连2600余亩。

  “乘着黄连价格一路上涨的春风,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药材。”袁阳旭说,在市场主体的带动下,让全村开遍“产业之花”,让产业发展的果实惠及所有村民。

  提效力、强治理、固发展。近年来,拱桥村积极探索基层“微治理”,通过微信小组群,实时收集、响应群众诉求,主动服务、靠前服务,切实做到“群众有诉求、组织必回应”,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实效,全力服务产业发展。

  2020年10月,全家坝组的部分村民提出想要修建一条产业路。村民们在小组微信群里讨论此事,驻片干部收到群消息后,迅速将情况反映给村党总支。

  “这条路是全家坝组和肖家湾组的交会处,也是村民们下山最便捷的一条路。为了尽快组织施工,我们组织村民召开现场会,收集意见和建议。”袁阳旭说,最终,由村集体出资6万元,村民自筹5万余元,建成了这条产业路。

  “不用背背篓了,上山下山都可以开车,再不用担心山上黄连成熟后怎么运出去卖的问题了。”提起这条产业路,全家坝组村民全克准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。

  以“微治理”为抓手,运用“支部+小组+党员”模式,切实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,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“发展动能”,深度注入乡村产业发展链上。

  “7月遭遇洪水,大片田地被淹,苗木受灾严重,部分药材也受到影响;8月又逢干旱,水源枯竭,家里吃水都成了问题,更别说给田里浇水了。”家住全家坝斑竹山附近的村民全克信说道。

  及时响应,迅速汇总,立刻行动。灾情发生后,该村组织70余名党员、组长对全村进行实地走访,严格落实驻片干部“包户到人”责任制,通过微信群初步核实受灾信息;由包片党员进行实地走访定损,党小组对定损信息进行汇总、研判,最快速度对全村受灾情况进行全覆盖、全方位摸排整理;村党总支按照种植面积定损,并积极争取相关政策资金对全村受损苗木和药材等进行补种,最大限度减少市场主体和村民的损失。

  近年来,拱桥村围绕“总支+小组+党员”模式,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力,最大力度护航产业发展。

  “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先行;群众要增收,产业是支撑。下一步,拱桥村将不断完善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体系,推动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真正让群众致富有门路、增收有渠道。”袁阳旭表示。半岛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半岛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